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农田水利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本站经过数据分析整理出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农田水利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汪甜甜成了大丰收的田野。
农村水利设施不断完善,耕地质量提高。
秋天的内蒙古河套灌区,有着千里良田,铺就一片青黄,孕育着新一季的丰收。
“黄河水都滴到地上了,过去的汪甜甜一年也能收割两次。”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乐村种粮大户薛志强感慨地说,“今年浇了四次水,小麦亩产达到了900多斤。燕麦是压茬播种,过一会儿就可以收割了。”
说起耕作的变化,薛志强开腔了:“以前我不要水,只敢种向日葵之类的耐旱品种。如今水渠修到了地面,还抹了水泥,浇地方便多了。”
提高农田质量,种粮添信心。“土地整理后,零散的田地变成了连片的田地,我们可以标准化种植;过去,盐是随水来的,土壤里有很多盐。现在排灌系统通了,土壤肥力恢复了。”薛志强说:“我管理了一万多亩土地,提供从种植到收获的一条龙服务。小麦都是通过订单收购,收购价比市场价高5毛左右。”
为薛志强供水的是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郑绍渠供水所二闸段。“二闸长约20公里,灌溉6.8万多亩耕地。这些年,我们重修了闸门,衬砌了水渠,安装了计量设备,让大家伙及时倒水,用上了安全水。”常介绍。
从农田到源头,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河套灌区完善渠系,改建涵闸,配套农田输配水网络,实现了从有灌无排到灌排配套,从粗放灌溉到节水高效的升级。目前,灌区有七级灌排渠(沟)10.36万条,长6.4万公里,年均产粮约300万吨,产油60万吨。
10年来,各地各部门全面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灌区质量,扩大灌溉面积。目前,中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的54%,生产全国75%以上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其中大中型灌区7000多处,有效灌溉面积5.05亿亩,为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的灌区年久失修,灌溉效率低下。水利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实施灌区水源工程和输配水工程改造,加强信息化建设,努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副司长张敦强介绍。
水连上了互联网,浇地效率更高。甘肃省景泰川电力灌溉工程用黄河水灌溉了100多万亩良田。
在这里,40多个泵站和1300多条运河将黄河水抬高了几百米。如何高效灌溉?“‘一张网’实现水资源的科学精准配置。”景泰川电力灌溉与水资源利用中心科技信息处处长张景辉说,“在节点泵站和主要取水口安装先进的计量仪器,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统计汇总,实现用了多少水,放了多少水。”
从智能管理到实时视频监控,从依靠人力到计算能力,一系列新技术让灌区运行更智能。信息化建设不仅有效保障了各类项目的安全稳定运行
"这要归功于磁场中的“毛细血管”. "张说:“这几年村里的灌溉渠都疏通硬化了,水流快了,渗漏少了。平时有人专门打扫除草,巡逻检修,用水不耽误事。”
“我们科学调度,足量引水,按时放水,做好主支渠与末级渠的交接。”宝鸡峡灌区中心礼泉站鸡东管理站站长郭玮说,“把好‘水龙头’,让老百姓用上满意的水。”
为确保玉米等秋粮丰收,宝鸡峡灌区对各级输水渠道进行拉网式检查,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水源,精确分配水量。8月以来,每天灌溉2.9万亩。
灌溉水网彼此连续连接。“水利部下大力气解决重骨干、轻末端的问题,推动大中型灌区优先建成高标准农田,完善衔接工程和配套工程,形成了从水源到田间的灌排工程体系。”张敦强说。
打通“最后一公里”,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在河北省成安县,三级农民用水协会允许有人对灌溉地进行管理和经营。
“倒水,商量,水的纠纷少了。”安县钟楼寺村农民用水协会会长郭常明说,“以前村里井多,大家抢水是必然的。即使在半夜,也必须有人守在井边。现在需要找协会,用水集中申请,村民轮流浇地。”
“谁用水,谁管理,谁受益,农民管护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成县农民用水协会负责人田说,“县里协调各村需求,统一调度岳城水库、滏阳河等水源,合理安排用水时段,实行轮灌制度,使水浇地更加有序。”目前,成安县有200多个三级农民用水协会。
建成后的管理就更重要了。10年来,水利部大力推进乡镇水管站、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专业化公共服务队等基层水管组织建设。目前,中国已建立了6万多个水合作组织,为近3亿亩灌溉面积服务。通过创新管护体制机制,大力推进落实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主体责任和所有者运行维护责任,保障了农田水利设施长期运行。
从给土地浇水到给庄稼浇水。
节水优先,增产增效不增水。
"从出苗到结籽,少量的水和勤奋的灌溉,玉米长得很健壮."山东省嘉祥县农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小湛说。
徐小湛算了笔节水账:“有了自动水分监测设备和水肥一体化设备,我们就能精准灌溉了。与传统方式相比,每亩节水50立方米左右,节肥20%左右。”
节约用水与增加收入挂钩。“以前浇地要几十个人,现在一个人就能搞定,人工成本下降了。以夏粮为例。今年小麦亩产1300斤左右,节本增效400元左右。”徐小湛说。
嘉祥是产粮大县,水资源并不丰富。推进绿色、优质、高效的地方粮食生产,节约用水。“县里因地制宜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伸缩喷灌、移动卷轴喷灌等技术,引导农民测墒节水灌溉,努力做到节水增效。”陈先新,嘉祥农业公司土壤肥料科科长
“我们用80%的交易收入补贴水费,大家节水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徐克明说,“土渠变成了硬化渠,便携式水闸变成了自动水闸,水管工统一管理,服务水平上来了,用水量不断减少。”
查水量,界定水权,开展市场化交易……青铜峡市水务局核实实际农业灌溉面积74.85万亩,因地制宜向117个用水户确定农业用水指标4.47亿立方米,搭建水权二级市场交易平台,让农民在节水中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节水体系不断完善。10年来,水利部门因地制宜,逐步明晰了村集体组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合作社和农户的水权,促进了水权交易市场的发展。目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68,比10年前提高了0.052。计划到2025年,初步建立水权分配和交易制度。
“水利部门优先发展农业节水,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完善节水设施,强化用水管理,强化农业节水监管,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支撑。”张敦强说。
055-79000(2022年9月16日第18版)
更多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农田水利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请关注本站。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